阿里新动作把“时间银行”搬上区块链:用技术激活善意之海

2019-12-02 10:16   华商韬略、现代快报、人民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当你老了,如何养老呢?年轻的你如果现在很担心的话,可以用 " 时间银行 " 来应对了! 从即日起,南京建邺桃园居社区志愿者们可以在支付宝里存储公益时间,为自己兑换养互助式老服务。 而“时间银行”的一大亮点在于,此功能的运行成功搭载了区块链技术。而借助此项技术,支付宝的“时间银行”服务可以有效防止信息丢失或被篡改。据透露,未来这种方式将推广到全区,更多社区的“时间银行”也有望搭上区块链的顺风车。这也是自“蚂蚁森林”、“相互宝”之后,支付宝在社会公益板块又一个标志性举动。

当你老了,如何养老呢?年轻的你如果现在很担心的话,可以用 " 时间银行 " 来应对了!

11月20日,支付宝最新上线“时间银行”服务功能。

从即日起,南京建邺桃园居社区志愿者们可以在支付宝里存储公益时间,为自己兑换养互助式老服务。

而“时间银行”的一大亮点在于,此功能的运行成功搭载了区块链技术。而借助此项技术,支付宝的“时间银行”服务可以有效防止信息丢失或被篡改。据透露,未来这种方式将推广到全区,更多社区的“时间银行”也有望搭上区块链的顺风车。

这也是自“蚂蚁森林”、“相互宝”之后,支付宝在社会公益板块又一个标志性举动。

微信图片_20191202101230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由1980年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究员埃德加·卡恩首先提出。

按照当前互联网思维理解,可以看做“时间共享”。

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23个国家的300多个社区的企业都采用了这个系统。每个参加者工作的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将按小时被记录下来。

但在中国,“时间银行”有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它正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开始蓬勃生长。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志愿时长可以存入“银行”,未来也可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北京、南宁、南京、重庆、成都、遵义等多地各社区正在试水。

微信图片_20191202101254

但时间银行的实际应用也遇到一些问题,由于“时间银行”采用的是类似于银行金融系统的运营模式,涉及到存入、取出、兑换、储存等诸多环节。特别是应用到互助养老方面时,因时间存储和兑换的周期长,经手机构多,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发生错误甚至遗失。

加之志愿者流动性大,迁离当地后,数据也面临多地流转、通兑等问题,“时间银行”一直局限在小圈子内,没有走出社区范围。

其实早在2012年,南京就开始在多个区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虽然在七年时间内制度不断完善,但因为技术上的管理难度,迟迟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纸质记账难以满足跨区域、长时段的管理需求

2008年,自称日裔美国人的神秘人物“中本聪”发表了区块链系统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加密算法。第二年,他就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了比特币系统。

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系统,比特币几乎不需要线下机构就能完美运行。每一个通过互联网交换信息的比特币节点在加密技术基础上都能做到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验证,以极低的成本架设了一个跨越全球且满足几乎所有存、取、转、找零、兑换等功能的货币体系。

近些年,虽然比特币的炒作之风日益盛行、乱象丛生,但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技术前景却越来越被看好。很多行业开始借助其数据无法被篡改,降低信任成本的优势,完善现有的数据系统。

此次支付宝以区块链技术赋能“时间银行”,正是结合了前者的技术优势与后者类金融的运行特征,直击我国养老问题的痛点。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49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7.9%,养老成本逐步提高,仅靠专业服务人员已经捉襟见肘。

随着全国各地的“时间银行”模式养老社区被搬上区块链,支付宝可以在现有运营成本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时间银行”体系,且无论多久都不会因为某个管理社区的问题而不认账,从而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降低养老系统成本。

区块链+时间银行,让“好人有好报”不再是一个玄学色彩的远景,而是一个严谨运行的大数据体系。此外,除了互助式养老,这个体系还可以应用到更多公益领域,未来潜力难以想象。

子女在广州参加养老志愿活动,让千里之外父母在老家贵州享受志愿者服务;今天在北京参加志愿者活动积累的“功德”,三十年退休后在海南兑换成“志愿者服务”……

搭载着区块链的东风,“技术改变生活”不再是空话,未来就在眼前。

养老服务志愿者也有门槛,想 " 存时间 " 要先培训

" 我们社区是全南京最早引进‘时间银行’这一概念的,也是全南京第一批试点社区。从社区自身条件来看,社区的志愿服务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大家的服务热情也特别高涨,加上社区内也有许多独居、孤寡老人也需要这些服务,‘时间银行’就选了我们社区进行试点。" 桃园居社区 " 时间银行 " 项目负责人兼志愿者王绍康说。

据悉,目前桃园居社区的志愿者已经达到两百余人,随叫随到的志愿者也有近百人。而志愿者上门提供养老服务,需要通过正式的培训,也是有门槛的。" 我们招募的志愿者,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照护常识外,还需要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不能让老人产生抗拒心理,这其实是很难的,我们在培训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 王绍康介绍。

桃园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曾经社区内有一位老人因为中暑,晕倒在地,幸好社区志愿者及时发现,才避免悲剧的发生。王绍康说:" 我们也在思考怎么能让老人更便捷的在平台寻找志愿者。" 他说,未来," 时间银行 " 可能会推出 " 智能呼叫 " 功能,在简化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提高老年人的使用率。

微信图片_20191202101331

△支付宝上的 " 建邺时间银行 " 登陆界面

舆情要点

据媒体报道,10月起,南京建邺区桃园居社区试点在支付宝里存储公益时间、兑换养老服务,且整个流程被记录在区块链上。11月20日起,这种方式将推广到全区。

“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志愿者做好事的“公益时”可存入“银行”,未来为自己或他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事实上,早在2012年,南京就开始试行“时间银行”,破解养老服务主体不足的问题。但因时间存储和兑换的周期长,经手机构多,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发生错误甚至遗失;志愿者迁离当地后,数据如何在多地流转、通兑也是问题。此次,整个流程引入了区块链技术,防止丢失或被篡改。借助区块链,未来还有望实现“养老公益时”全国通兑。

南京市建邺区委研究室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下,南京市“时间银行”的注册志愿者已有2.6万,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养老的理解更加开放、倡导互助,很多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养老志愿服务,他们并不觉得做这种志愿服务是负担,而是享受付出的乐趣。而且,志愿者积累的公益时长,可以留到自己老了以后用,也可以为父母等亲人兑换服务,还可以传给后代,或者捐给“时间银行”,赠送给有需要的孤寡老人使用。

这种全新的概念和养老模式一经报道,便引起广泛热议。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社官方微博针对“异地互助养老你愿意尝试吗”话题所作的调查显示(4557人参与),65.3%的受访者愿意尝试“时间银行”,14.8%的受访者持相反态度,19.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舆情反馈

◆ 《深圳特区报》:“时间银行”存下的不仅是时间

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时间银行”开辟了一种新的养老力量源。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公益时间可存入“银行”,未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之举,不仅与我国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步调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现阶段居家与社区养老资金与服务人力不足的困境,为老人、子女乃至社会减轻养老压力。

年轻时“我为别人”,年迈时“别人为我”,“时间银行”存下的是时间也是爱心。在一存一取之间,“时间银行”构建起一个带有传承性的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的互助养老打下基础。当时间点滴汇聚,当爱心相互融通,社会温情将充分涌流。

◆ 《楚天都市报》:“时间银行”映照技术养老的暖意

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时间”的存储和兑换公开透明,防止丢失或者被篡改,不仅永久记录在链,将来的某一天,还可以跨机构、跨区域通兑。这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亮点:一则,公共养老服务与公益志愿服务“无缝链接”,拉长了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侧的供应链。客观地说,至少也部分缓解了行政兜底的压力。二则,区块链技术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其真实社会场景的应用价值在“时间银行”上直观凸显。

激活志愿服务的滴水成海之力,真正实现“帮老人=帮自己”,借助5G语境下区块链等迭代技术的杠杆效应,为技术养老找到更多的暖心之路——这,大概才是“时间银行”等项目的最大价值与启迪。

◆ 《广州日报》:“时间银行”如何让人乐存爱取?

“时间银行”在国内不算新鲜事了。如果从上海一些社区探索“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算起,“时间银行”在国内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从一些前期实践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以社区为“主战场”来推进展开。尽管这种本土化的模式便于找到贴合群众的需求、形成迅速落地的试点,但由何种主体为“时间银行”输出足够的信用保障一直存在着争议。

从本质上说,“时间银行”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信用产品,它终归要提供双向的互助服务,创造“收支平衡”的机制。人们为他人提供服务,并据此找到适合的服务,实际上是在时间存储和兑现之间实现一种等价的匹配。通存通兑只是创造这套“收支平衡”机制的前提条件之一。要让“时间银行”发挥善治的功能,让人们真正乐于储蓄、喜爱支取,还需要打破服务资源稀缺、服务地域狭小的障碍,吸引更多地方、更多的人、更丰富的资源参与进来。

网民观点选摘

@嘟嘟的:这个想法非常好,希望可以持续下去,全国通兑。

@fang-芳草:点赞,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子女,可以存点时间给父母,相当于在外地直接赡养了父母,非常好的创新。

@举世无双的美:如果体系逐步完善,比子女花钱请人照料老人更好一些。那些主动去做公益养老的年轻人,看到老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或者未来的自己,相信也会尽心尽力。

@意难平:很好的想法,但是也会担心未来谁来保障兑付。

@石秀明也:听起来是挺不错的,就是不知道可持续性如何。

舆情观察

当下,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7.9%。同时,养老成本逐步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短缺,许多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模式,近年来,在舆论场的讨论不少。因此,话题刚出来时,即有人指出,互助养老的模式并不算新潮,而且“时间银行”的概念一些地区也早已提出,当下,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保障“互助”“时间存取”能够真正地落地实施,并且有序地运行下去。

此次南京将“时间银行”搬上了区块链,无疑是走在潮流前端。其给互助养老带来的改变以及现实可操作性,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既然是被称为“银行”,信用保障即是其能持续运营的关键。业界专家表示,区块链技术,可确保“时间”的存储和兑换公开透明,防止丢失或者篡改,还可以跨机构、跨区域通兑。舆论普遍认为,倘若这一新兴技术,能真正解决通兑、信用风险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就意味着解决了过去大家对“时间银行”能否持续运营的担忧,能够真正帮助这一创新模式更好地落地实施并大范围推广,分担当下养老所面临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当然,“储户”的数量保障也是“时间银行”能否顺利运转的重要方面。有评论指出,“时间银行”这一模式在全国而言,还只是刚刚试点起步,储户还不够多。接下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参与进来,开发出丰富的互助场景与应用,让海量用户数据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此外,“时间银行”兼具公益属性的特质,让其与良好的道德风尚天然融合。要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一种信任,除了技术、制度的创新,还需要文化的建构。

总的来说,“时间银行”存下的不仅是可供通兑的时间,还有整个社会的善意。科技创新,为这份善意实现了流通的可能,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舆论呼吁,希望相关机制不断完善,吸引更多的人到养老“时间银行”储蓄,同时也期盼“时间银行”早日能在全国推广,实现服务时间全国通存通兑。

  • 关键字
  • 养老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