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如何避免“六个单一化”

谭建光 2019-05-21 09:12   中华社工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为此,试点县区和乡村社区迫切需要改变形式化现状,走向常态化和有实效的志愿服务。为此,我们根据调查的材料,提出避免“六个单一化”,促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各地区交流分享。

全国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中,各地区在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的时候,力求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本地的实际,适应群众的需求,探索和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力求做到“传播新思想有魅力、开展新服务有活力、创造新生活有动力”。但是,我们在试点县区以及镇街、乡村调查的时候,也听到有反映说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存在“行政化、形式化、单一化、机械化”等问题。有些基层干部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好,就应付上面的试点任务,造成形式化和单一化状况;有些群众抱怨说,“本来是做好事,但是反复拉我们听课、开会、应付检查、应付参观,成为麻烦事了。”为此,试点县区和乡村社区迫切需要改变形式化现状,走向常态化和有实效的志愿服务。为此,我们根据调查的材料,提出避免“六个单一化”,促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各地区交流分享。

一、避免设计单一化,注重丰富性

文明实践中心以及站、所都设置了展示场所,包括展示大厅、展示广场、展示亭、展示园等等。党政部门以及志愿组织为展示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能够按照文明实践中心“六个一”的要求,配置各种新思想、新服务、新生活的元素。但是,从很多地方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展示设计的格局看,主要是存在“呆板”和“分割”的单一化问题。一是呆板。很多地方的展示大厅(广场、园亭)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体现政治要求。为了完成任务,又缺乏灵活的思路,就往往是将各种原话、条文罗列出来。这样,各个展示大厅的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形式单一,对乡村社区群众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分割。这些展示设计往往是将新思想内容全部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罗列出来,到第三、第四部分才体现本地镇、村的党员志愿服务故事、村民邻里守望故事、乡村民俗文化故事。这样就感觉每一块都是“分割”、“不关联”的,缺乏联系性和互补性。为此,我们建议文明实践中心及所、站的展示设计,尽量将宣传新思想内容与党员、群众实践体验的内容相融合,交相辉映。例如展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等要求的同时,旁边介绍乡村党支部书记、委员学习贯彻这一要求,增强乡村党组织战斗力的一两句体会,结合实际、生动活泼;又如展示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时候,旁边介绍乡村群众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是讲述的通俗语言,富有特色、富有说服力。在一些专门展示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的书籍、视频的专栏,旁边可以介绍党员、群众观摩、学习之后的体会,一两句就会很有生动性、感染力。文明实践中心及所、站的展示既要符合政治性、规范性,也要体现丰富性、活泼性,才能够让干部群众“喜欢看、有启发、长见识、鼓干劲”。另外,很多地方的文明实践中心及所、站,都设有文明大讲堂、道德讲堂、乡贤讲堂等等;但是如果有些地方延伸一下,设立“少贤讲堂、山村‘小院士’活动室”等,通过面向留守儿童的志向培养、素质培养,提高新一代的学习进取精神,就给人有新意、有特色。

二、避免宣讲单一化,注重生动性

目前,各个全国试点县区以及省市级试点县区,“送课下基层”、“送课到乡村”成为文明实践讲师团重要的任务,安排非常多、场次非常密。但是,我们在乡村调查的时候,有乡村党支部书记就反映,“你们每个月送一次课来乡村,我们欢迎,也能够组织一百几十人的群众听课。但是,你们各个部门争先恐后,每周送两三次课来乡村,我们就不仅无法组织村民听课,连接待都忙不过来了。”特别是有些专家讲课理论性太强,“不接地气”,群众听了一次就不想再听了。我们认为,文明实践宣讲团“送课到乡村”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创新。从形式看,要更多鼓励分散式、灵活性、有针对性的“送课”,如“送课到炕头、到田头、到店铺、到门口”。即将大型组织群众听报告的方式,转变为讲师团成员分散,为一些群众家里的老人讲解,在慰问关心的同时传播新思想;到一些乡村店铺,与聚集的村民聊天交流的时候传播新思想;到田地旁边与劳动的群众共同干活,学习农活的同时传播新思想。这样的传播形式既不干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贴近群众的行为习惯,传播新思想新文明更受欢迎、更有效果。从内容看,要善于将新思想新文明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内容,在与乡村群众讲故事、谈体会的过程中引导扩大社会视野、提高思想觉悟,真正领会新时代新思想的深刻内涵。从内容上说,讲师团成员要善于将新时代新思想的元素,与自己的体会、经验相结合,与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相结合,通过“讲故事、讲体会、讲思考、讲观点”的渐进过程,让基层干部和乡村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这样,就要求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更多到乡村社区,通过观察分析、沟通交流,了解乡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发展需求,融入宣讲内容之中,更有针对性、更有引导性。

三、避免项目单一化,注重灵活性

我们到一些县区的时候,有些干部坦率地说,“没有听课之前,我还不知道有志愿服务项目。以前只知道有志愿服务活动,不知道志愿服务项目的概念和内容。”所以,一些文明实践试点的镇、村,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种类较少、形式单一,更多是一次性轰轰烈烈的活动,缺乏日常化、生活化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几十年来志愿服务的发展,在城市社区传播较多,在山区农村传播很少,导致干部群众以为志愿服务就是“搞活动、做好事”。如何引导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实现常态化和持续化,需要进行辅导和帮助。一是要善于将活动转化为项目。如春节期间开展“村村办春晚”是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将其中一些“传播文明、彰显习俗”的好节目,在农闲时候组建“乡村文艺轻骑兵”,把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好节目,在农村集市贸易开市之前巡回演出,在盛夏农村休闲广场演出,作为宣传文明实践与活跃农村文化的服务,就成为富有特色与活力的项目。要引导各乡村,将原有临时性、短期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逐渐常态化和日常化,就成为持续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项目。二是不断延伸和丰富项目。乡村社区最初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发一些政治学习、科技传播、生活知识辅导的项目,类型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这样,文明实践志愿者就要善于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延伸,推出更多更细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原来仅仅是文明实践讲师团志愿者到乡村的“道德讲堂”,讲授新时代新思想的内容。但是如果反复宣讲的场次多、内容单一,群众就越来越缺乏兴趣,每次召集人员就越来越困难了。这时候,将宣讲的项目与服务的项目相结合,开发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新项目,就能够吸引群众、受到欢迎。如有些地区开展“乡村工匠”精神的培养,一方面用生动活泼的宣传品,传播习近平同志对“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的倡导和要求;另一方面,将乡村农艺、工艺、手艺汇集起来,邀请长期从事乡村技艺的“大叔”、“大婶”现场展示,并且向青少年传授,就能够产生“教学相长”、“学用结合”的效果。并且,面向乡村群众展示“新时代、新匠人”的特色,将网络创意、文化创意、传媒创意、游戏创意等“新技艺”引入乡村,让人耳目一新、富有启迪,就拓展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类型。广东省丰顺县在推进乡村文明实践的时候,利用传统商贸“圩日”的习俗,每月举办“文圩日”,包括“文明圩日、文化圩日、文乐圩日、文亲圩日”等等,让群众通过丰富文化、沟通交流的“圩日”接触现代文明、加强邻里情感。我们发现,在原有简单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不断延伸,就能够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新项目,赢得乡村群众关注和参与的热情。

四、避免服务单一化,注重针对性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深入乡村社区,为群众提供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就要注重服务对象多样化和群众需求多变化,而不能运用简单和机械的方式。有些地方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是“三板斧”,一是开展宣讲活动,二是关爱扶助老人,三是开展环境清洁。但是,仅仅这些服务很难做到持续性和常态化,也很难让群众看到志愿服务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乡村志愿服务要提高针对性,不断设计和实施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项目。例如,针对乡村老年人的志愿服务,除了关爱慰问、卫生清洁之外,也可以开展“天天读报”服务活动,即中小学生志愿者放学之后,到老人家中将当天报纸的新闻、故事诵读给老人听,让老人感觉自己仍然接触社会并由充实感;还可以开展“每周一技艺”服务活动,即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每个星期收集和选择灵巧简便的手工技艺,前来给老人展示和辅导,让乡村老人了解新技艺、掌握新手艺,增强肢体的运动。此外,针对乡村妇女、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关爱陪伴的同时,也要增加感情沟通、心灵沟通,提供亲情引导和能力增强的服务内容。特别是向乡村妇女传授和辅导现代家庭的新型生活用品适应、智能家居使用等技巧,让她们有见识、有憧憬。其实,在一些简单、零碎的服务之时,不断增添一些服务内容,不断变换一些服务形式,就能够人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具有新的魅力和吸引力。

五、避免传播单一化,注重多样性

目前,我们到一些试点县区交流辅导的时候,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反映,“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内容,看到的到处都是宣讲、咨询、演唱,感觉比较单一,不够实际。”其实,这与很多地方的传播形式单一化、机械化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县区、乡镇,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用心开展服务,就常常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活动,就做常规化的报道。让干部群众觉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只有虚的东西,缺乏实际效果。”其实,我们要注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传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是将新时代新思想的学习深入人心,吸引群众关注和参与。如广东省小榄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囤粮计划”志愿组织开展“学习新时代新思想、回顾《苦难辉煌》岁月”的活动,就提前通过网络征集16名“平民领读人”。这些来自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的报名者,有图书馆管理员、有医院护士、有大学生等等,他们每人领读一个章节的片段,在讲述自己对革命年代的认识,对新时代生活的珍惜,就非常感动人,具有感染力。这些“红色阅读”活动的传播就受到群众欢迎,能够广泛流传。二是在新时代新文明活动中注入人性化、人情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传播的吸引力。如湖南省辰溪县孝坪镇开展文明实践“好媳妇”评选活动,2019年“3.8妇女节”为“好媳妇”举办颁奖典礼的时候,上台为好媳妇颁奖的不仅仅有领导嘉宾,更多是公公婆婆为媳妇颁奖,邻居群众为好媳妇点赞。这样,整个文明实践好家风宣传的活动就富有活力,在当地群众中掀起热潮,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三是要注意收集和传播“活动背后的故事、活动之后的故事”。例如,有些乡村关于生态环保、清洁卫生的宣传活动之后,媒体只是报道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其实,这些活动编制了朗朗上口的新儿歌、新童谣,让孩子们回家传播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生态环保活动的宣传,乡村乱扔垃圾、乱倒脏水的情况减少了,大家都愿意多走两步,将垃圾扔到公共垃圾桶。这样,村庄和家庭周围的卫生改善了、环境优美了。宣传报道应该跟踪了解,收集这些“幕后的故事”,才能够展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

六、避免机制单一化,注重创新性

目前,有些地方对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机制简单化理解,一方面认为就是搞搞宣传活动,造完声势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认为就是将原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汇合起来,集中开展和宣传推广就可以了。这种单一化的认识,就不能够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创新特色、丰富成效。我们的调查发现,避免机制单一化,就需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一是建立联动合作机制。如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技艺村公所、村民祠堂等合作,共享资源、共创业绩。山东省龙口市的一个镇,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地址,加挂文明实践所并进行改建的时候,就将中心后花园的围墙拆除,让群众不仅仅可以通过前门进来文明实践所,也可以在后花园进来文明实践所,还可以在后花园坐一坐、休恬一下的时候感受文明熏陶。我们就建议该镇撰写一篇《文明实践的“拆围墙”与“聚民心”》新闻稿,体现这种联动发展、惠及民众的新经验。二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除了党政推动之外,要通过面向社会各界的发动和激励,形成专业志愿者队伍、特色志愿者队伍、村民志愿者队伍、学生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为乡村文明实践提供多样化、可持续服务的机制。这些社会力量就具有灵活性,能够摆脱“行政化”、“形式化”的干扰,切实有效服务乡村群众的利益需求,广泛多样传递党的关怀。三是建立资源共享与互补创新的机制。将党政统筹的优势与社会活跃的优势相结合,吸引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的公益志愿服务资源,开展“牵手有爱”的城乡志愿服务合作,为乡村注入新理念、新风尚、新技巧,让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断增添活力、增添魅力。我们认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发展机制。

通过对全国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区,以及省市级试点县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六个单一化”是制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良好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地区的党政部门和志愿组织在积极探索解决“六个单一化”,促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惠及群众的各种方式方法。我们将调查的材料整理提炼,提供广大试点地区及其志愿组织参考借鉴。

本文转载自中华社工网,为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信息:谭建光教授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广东社志会专业督导团团长


  • 微博推荐